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xx年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xx年

Edited by u87wr10

19xx年至20xx年的xx年,是改革开放的xx年,是解放思想的xx年,更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xx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博大精深,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有三条基

本规律作为主线,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

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经济基础内部的矛盾,

上层建筑内部的矛盾,以及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

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因此,时代问题是个关键,它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的根本依据。 从时代着眼,我们仍处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大过渡时

期,以解决资本主义为根源的世界性矛盾为内容、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人类解放”为形式、

以消灭阶级并向无阶级社会过渡为方向。和平与发展取代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的主题。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既有一脉相承的内核及传统,又有与时俱

进的应变及创新,传递着不断变化着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xx年,中国共 产 党人有

“左”反“左”,有右反右,不断在“左”和右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创新了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了社会主

义发展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进入新世纪,面对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科学发展观以新的视角和话语对发展中重大

的矛盾问题进行了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

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突出强调了发展的整体性,把

发展提升为重大的整体性战略,体现了一种整体逻辑。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以发展为主干,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为两翼,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散发出

严密的逻辑光芒,凸显了发展的整体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

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

发展目的的认识升华,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作

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思想和指导思想,已经内化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并且在推进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有着科学的机制:调查研究机制、党内民主机制、学习机制和学术创新的转化机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各种动力综合推动的结果。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上推动理论前进;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站在历史实践的角度推动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秉承共产主义理想,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推动理论创新的。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第三,党的理论创新的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既有动力。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生命力所在,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内在源泉。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第四,重大突发事件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重大突发事件能够以最尖锐的方式把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对问题的科学解答就促进了理论的创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把事物规律性的本质展现出来,重大突发事件在把问题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同时,也往往把其内在的规律展示出来,紧紧抓住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正确提升,就容易形成创新的理论。

中国共 产 党最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命题,最为重大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精华,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就是我们要高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是进一步用党的十七大精神统一认识、凝聚人心、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的关键。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形成都经历过复杂的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不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密切结合了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不断追求制度定型(创新型国家,开放型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道路,是在参与

全球化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由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是需要长期坚定不移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科学体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部分之间前后继起,相互贯通,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一个科学体系为后一个科学体系提出问题、留出发展空间,它们之间层层递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宗旨一方面是为了宣传普及,赋予其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之成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为了发展创新,融入时代精神,反映实践成果,回应现实需要。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未来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2)“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3)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4)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5)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6)等。这些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表现。

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①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在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5、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7、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既要看到量变又要看到质变,注意特殊量变引起的质变。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

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4、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

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都可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6、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