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心得

工学结合心得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心得

经济管理系 陈宪洲

20xx年教育部把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并将其作为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措施。 随着我院工学结合、半工半度教育模式的深入实施,我院针对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积极组织开展了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经济管理系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从中受益匪浅。下面就结合本人的实践教学工作浅谈对工学结合活动的体会及心得。

一、对工学结合的初步认识及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本观点及逻辑关系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必须搞清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起点。

1、何为课程?

课程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一门一门的学科(虽然现在我们反对学科的提法,但事实上在很多教师心中课程对应的就是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一门的课),其内涵还包括了“教育机构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为学生设计的学习计划或方案,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做的设计和规定”。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学什么内容,而且还包括怎么学的规定。它应包括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等在内的一系列材料。

2、何为课程开发?

简而言之,课程开发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进程、方式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等的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开发专业教学实施性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材料等。

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逻辑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最为基本的逻辑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简而言之,就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每一门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评价标准;而一个专业的若干们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来组合的。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就是按照这两条逻辑线索开展的。要真正理解这两个逻辑,必须深入的分析其提出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研究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

(1)“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的理由

这里就首先要明白关于“能力”一词的理解以及他认为的“技能”与“能力”的区别。 “技能”指的是“针对具体岗位任务和职责的”操作性技巧;而“职业能力”是“才能、方法、知识、观点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即“在真实工作情景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还可以表述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这个观点就来自于上述的对“能力”的理

解,理由如下:

其一,能力都是存在于具体的职业活动中的,我们无法脱离具体的工作任务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训;

其二,一个工作任务中,有的能力或许可以被分析出来,但是存在众多的隐性的能力不可测量或者无法分析、难以表述;

其三,把能力看作是孤立的行为,认为多种能力简单的叠加就能得到综合能力的思维范式,忽视了真实工作世界中职业行动的复杂性,即通过单项能力的培养未必能够必然的形成综合能力。

其四,即便可以明确列出能力点,现在我们也没有成熟的技术将其组合成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

核心观点在于,对工作过程进行能力分析的做法是片面的,即便能够明确分析出来的能力也很难组合成课程,同时,通过对分析出来的单项能力的培养是不能真正胜任实际工作的。正是基于此,所以“工学结合”才是一种更可行的做法。

(2)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的理由

人的职业成长要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针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单项技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所需,因此每一个专业的课程应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个阶段来开发。每一个阶段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难度也不一样,每一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这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

(3)典型工作任务的逻辑

工学结合的课程中所谓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平时我们理解的某一职业岗位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有所区别。为什么提出典型工作任务呢?既然不能脱离工作任务实际来分析和培养能力,那么能力的培养就只能在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形成。但是一个职业实际所从事的工作任务是繁杂的,不可能让学生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去经历,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那些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要从事的、完成的,不完成就不能说是经历了这个职业阶段的工作任务,这便是典型工作任务。一般来说一个职业共有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而每一个发展阶段有3—5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全部典型任务产生的课程就构成了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好处及活动的直接效果

1、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毕业以后能缩短由学生向工人的转化。下厂实习期间学生们兴趣高,环境的变化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也有了提高,认识了工厂认识了产品认识了工作的严肃性,很直观的接受着道德,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2、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使学生从这个窗口窥视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从与师傅的交流和学习中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到了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在摆正自身位置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工作岗位上通过眼观手动,师傅的传帮带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挖潜、发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3、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提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学生是肯学的,工作是努力的,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效益,用人单位对这种教学模式培

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是欢迎的。

三、对工学结合活动的深刻体会及我们发现需要解决和完善的一些问题

1、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首先要作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精神。

2、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要认识到墨守成规只是一名好员工而不是一名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应具有创新精神,但要明白创新的前提是自身具有高技术含量,才能具有创新的思路,那么高技术从哪里来;努力求学,刻苦钻研,要想收获丰富的知识就要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字当头,这才是人生坐标系中努力寻求的重要位置。

3、要克服少数学生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的片面认识,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加以引导,学生的思想问题就是老师要作的工作,思想问题不解决,学生就不会认真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要学的东西很多,从车间管理、环境保护、工件摆放、工艺分析、产品性能、总成装配,师傅们的敬业精神,都是学习的内容。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应该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企业也有教育和指导的责任和义务,从这学期的实践来看,一些车间不愿意接受学生,认为给他们找麻烦,是被迫的,不情愿的,主官上他们把学生等同于自己的员工,当然像员工一样的严格要求是对的,但学生下厂还是学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用简单退回的办法来处理,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并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5、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旦有个别学生严重违纪或屡教不改,那么学校应该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并在下厂之前予以公布,做到有章可循。

6、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实习单位也应对学生的安全负有一定的责任,建议学校把学生人身安全列入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体系中去,作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加以完善,并和专业厂家形成安全教育的合力防患于未然。

7、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修改

针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际情况,应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我们认为学生下厂前应掌握一定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考虑学生毕业前技能鉴定考试的问题,要尽快出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方案。

以上就是本人对“工学结合”活动的几点认识与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结合本职工作,继续深化“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活动,为培养出复合型、专业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杨帆工学结合心得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工学结合学习心得体会

经济管理系 杨 帆

20xx年教育部把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并将其作为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措施。

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本观点及逻辑关系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必须搞清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起点。

1、何为课程?

课程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一门一门的学科(虽然现在我们反对学科的提法,但事实上在很多教师心中课程对应的就是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一门的课),其内涵还包括了“教育机构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为学生设计的学习计划或方案,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做的设计和规定”。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学什么内容,而且还包括怎么学的规定。它应包括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等在内的一系列材料。

2、何为课程开发?

简而言之,课程开发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进程、方式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等的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开发专业教学实施性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材料等。

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逻辑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最为基本的逻辑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简而言之,就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每一门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评价标准;而一个专业的若干们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来组合的。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就是按照这两条逻辑线索开展的。要真正理解这两个逻辑,必须深入的分析其提出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研究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

(1)“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的理由

这里就首先要明白关于“能力”一词的理解以及他认为的“技能”与“能力”的区别。 “技能”指的是“针对具体岗位任务和职责的”操作性技巧;而“职业能力”是“才能、方法、知识、观点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即“在真实工作情景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还可以表述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这个观点就来自于上述的对“能力”的理解,理由如下:

其一,能力都是存在于具体的职业活动中的,我们无法脱离具体的工作任务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训;

其二,一个工作任务中,有的能力或许可以被分析出来,但是存在众多的隐性的能力不可测量或者无法分析、难以表述;

其三,把能力看作是孤立的行为,认为多种能力简单的叠加就能得到综合能力的思维范式,忽视了真实工作世界中职业行动的复杂性,即通过单项能力的培养未必能够必然的形成综合能力。

其四,即便可以明确列出能力点,现在我们也没有成熟的技术将其组合成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

核心观点在于,对工作过程进行能力分析的做法是片面的,即便能够明确分析出来的能力也很难组合成课程,同时,通过对分析出来的单项能力的培养是不能真正胜任实际工作的。正是基于此,所以“工学结合”才是一种更可行的做法。

(2)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的理由

人的职业成长要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针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单项技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所需,因此每一个专业的课程应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个阶段来开发。每一个阶段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难度也不一样,每一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这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

(3)典型工作任务的逻辑

工学结合的课程中所谓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平时我们理解的某一职业岗位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有所区别。为什么提出典型工作任务呢?既然不能脱离工作任务实际来分析和培养能力,那么能力的培养就只能在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形成。但是一个职业实际所从事的工作任务是繁杂的,不可能让学生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去经历,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那些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要从事的、完成的,不完成就不能说是经历了这个职业阶段的工作任务,这便是典型工作任务。一般来说一个职业共有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而每一个发展阶段有3—5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全部典型任务产生的课程就构成了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毕业以后能缩短由学生向工人的转化。下厂实习期间学生们兴趣高,环境的变化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也有了提高,认识了工厂认识了产品认识了工作的严肃性,很直观的接受着道德,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2、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使学生从这个窗口窥视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从与师傅的交流和学习中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到了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在摆正自身位置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工作岗位上通过眼观手动,师傅的传帮带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挖潜、发挥,并在实践得到了证明。

3、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提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学生是肯学的,工作是努力的,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效益,用人单位对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是欢迎的。

三、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试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首先要作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精神。

2、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要认识到墨守成规只是一名好员工而不是一名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应具有创新精神,但要明白创新的前提是自身具有高技术含量,才能具有创新的思路,那么高技术从哪里来;努力求学,刻苦钻研,要想收获丰富的知识就要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字当头,这才是人生坐标系中努力寻求的重要位置。

3、要克服少数学生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的片面认识,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加以引导,学生的思想问题就是老师要作的工作,思想问题不解决,学生就不会认真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要学的东西很多,从车间管理、环境保护、工件摆放、工艺分析、产品性能、总成装配,师傅们的敬业精神,都是学习的内容。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应该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企业也有教育和指导的责任和义务,从这学期的实践来看,一些车间不愿意接受学生,认为给他们找麻烦,是被迫的,不情愿的,主管上他们把学生等同于自己的员工,当然像员工一样的严格要求是对的,但学生下厂还是学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用简单退回的办法来处理,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并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5、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旦有个别学生严重违纪或屡教不改,那么学校应该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并在下厂之前予以公布,做到有章可循。

6、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实习单位也应对学生的安全负有一定的责任,建议学校把学生人身安全列入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体系中去,作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加以完善,并和专业厂形成安全教育的合力防患于未然。

7、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修改

针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际情况,应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我们认为学生下厂前应掌握一定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考虑学生毕业前技能鉴定考试的问题,要尽快出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方案。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