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浅谈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大纲:

一、分别阐述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

二、说明洋务运动的成就和对当时的影响

三、说明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对当时的影响

四、阐述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共同点和区别

五、阐述洋务运动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浅谈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影响及区别

摘要: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发展史上重要的进程,二者都是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洋务运动虽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其成效不大,没能带领中国走入现代化,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只是延缓了清帝国的统治,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成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家实力大大增强。改革开放的成功与洋务运动的失败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开放、本质区别、意义影响。

正文:

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不断的反思自己,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洋务运动就是这时候产生的。艰苦的伟大探索构成了一个个传奇故事,成为了中国的近代历史。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永远不变的方向,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适合国内发展需求的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改革中,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各有特色,各有春秋。

一、洋务运动

洋务活动是发生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即19世纪60—xx年代的故事。那时候,清朝统治阶级面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侵略,并通过18xx年《北京条约》的签订,认识到国内农民起义对统治阶级来说是心腹之患,决心进一步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开辟新型军事王业,以彻底镇压农民起义,由地方大员所发起的以洋务为中心的求强求富的活动。

当时,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建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从19世纪xx年代到xx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运动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19世纪xx年代起,国内农民起义蜂起,四面军机威胁严重,所以清政府把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确定为首要任务,于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首先抓住军事工业的兴建。18xx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企业。其中较大规模的有五个,均为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办的。为了能够顺利创办军用企业,解决资金、原料、燃料以及交通运输问题,洋务派还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用以支撑。

2.建立新式海陆军:随着中国边疆危机的加深,塞防、海防问题的讨论,建立近代海军的任务提上了日程。19世界xx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日本出兵台湾以后,更是加大了海陆军的建设。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19世界xx年代到xx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于18xx年开始向海外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在多年之后这些留学生成了中国军队、工厂、外交方面的骨干中坚,西式教育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的思想开始摆脱蒙昧状态。

洋务运动本身是功不可抹的,它是中国人对西方先进技术文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功学习的一大进步、是中国较大规模地出现重工业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各种学术领域出现重大发展的一次大潮。但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专制统治,改革不触动专制制度,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这次改革运动虽然在历史上值得记上重重一笔,但没能带领中国走入现代化,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只是延缓了清帝国的统治。然而改革开放是决定

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走上了自主富强的道路。接下来就要介绍一下改革开放这一不断创造成就的伟大政策。

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按下手印决定“包产到户”,到深圳特区肩负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嘱托放胆一搏,从谈“股”色变到证券市场人气旺盛,从“一大二公”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到各级政府部门简政放权、转化职能,从国有企业大刀阔斧的改组改制到财税、金融、外贸、价格、投资、土地、流通、分配、社保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就是选择了深化改革。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我国的经济建设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三、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区别 由此可以分析出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区别。

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洋务运动成效不大,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改革开放30多年成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家实力大大增强。都是政府主导发起的改革,结果却大相径庭,这是由于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要维护清王朝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洋务运动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落后的社会制度,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会失败;改革开放是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制度,通过改革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以一定会成功。

其次,洋务运动是满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后,被动地向西方学习,因而具有被动性的特点,而且只注重学习西方、模仿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注重创新,;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主动学习外国的先进东西,改革自己的制度,具有主动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不但注意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还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比如海尔集团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同时,从基础上讲,洋务运动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中部分开明人士和一些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搞,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有效的参与进来;改革开放是整个中华民族都在参与的伟大事业,有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才有成功的基础。 最后,洋务运动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王朝的腐败,使得很多有益的改革无法真正实行或虽然实行但受到很大的阻碍。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干部的主体是廉洁的、对人民负责的,这也是改革开放能成功的有利保障之一。

四、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三十年,最终以中日甲午之战中的失败,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告终,但是“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近代化,以及它为了自身的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包括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同样是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在所创办的一些工业企业,后来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些企业甚至成为现代企业的雏型。以山东为例,一些在洋务运动中所建起的一些军用工业和开采的矿山业,都为建国以后轻重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就政治层面的意义来看,“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毕竟阻止和延缓殖民化的进程,并且以自己渐渐发展的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实力,提高了与列强较量的能力。自然就其思想意义来看,洋务运动毕竟让国人开了眼界,认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而落后就要挨打也日益成人国人的共识。

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失败还是改革开放在三十年前对社会的伟大影响,我们应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于是,如今的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才一定能成功。同时,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密切注意世界科技、制度的新发展,主动的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要等落后了迫不得已再去学,这样才能获得主动权。但是,我们学习西方不能只看到西方一些表面的东西,如先进的科技,而且要思考西方先进的内在原因,如社会制度、文化,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地学习和移植国外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而且要活学活用,加强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优势技术,这样才能使改革真正成功,我国也不至于受制于人。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共产主义社会,所以一定要保证全中国各族人民都能有效参与改革开放,使全国各阶层人民都能从改革开放中受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开放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才能进行下去。 最后还要说,党要努力培养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加强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会对改革开放事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腐败问题只会让人民丧失对政府和社会的信心,以及养成不好的社会素养,形成畸形的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后辈们对未来的规划。

所以,无论是失败的洋务运动,还是成功的改革开放,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都有我们能够学习的经验教训。洋务运动确实是被大多数人诟病的,但是其历史警钟的作用及对改革开放的影响,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洋务运动的功劳。总的来说,任何历史都会或多或少的给我们以启示。作为中国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盛呢?振兴中华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而历史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并且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前进的机会,透过历史,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未来。


第二篇:论中国模式与改革开放


中国模式解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被誉为中国模式。本文简要叙述了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论述了中国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关键词: 中国模式;内涵;特征;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中国模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模式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做法上升为理论,建设经验抽象出规律,发展创新概括成模式。横向来看,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纵向来看,不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不同的发展条件、发展理念、发展历程和发展结果,不属于历史上存在的哪一个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1、 中国模式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其弊端也不断暴露。在此情况下,我国也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经济体制的几次变革,虽然在探索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上提供了不少经验,但是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的调整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开始突破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经济问题,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部目标,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三倍,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地区局部稳定方面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神州大地上进行的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改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美国《中外对话》杂志上的文章写到:从委内瑞拉到越南,中国模式的吸引力随处可见。20xx年以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更加激烈,20xx年在迎接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中,“中国模式”的讨论迎来了高潮。

2、 中国模式的内涵

中国模式就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在此发展过程中各种具体做法的抽象,是中国社会由一种较低状态向高级状态转化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及结果。

具体说来,中国模式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中国模式指的就是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从地域上看,“中国模式”在这个形成,针对的是中国的问题,这里的“中国问题”具有全局性。“中国模式”不是指国内具体哪个部门的模式,也不是指某个区域的模式,某一部门的模式或者某一区域的模式都不能上升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第二,“中国模式”既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首先,中国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这是相对于其他现代化模式而言的。中国的成功是现代市场经济主要的三种现代化模式(市场主导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社会主导型的莱茵模式、政府主导型的东亚模式)都无法解释的现实存在,

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中国的成功在于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既是中国模式。其次,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是突出我国的社会属性而言的。一方面,外国评论家及学者谈及“中国模式”时常是无意或有意地忽视这一点。另一方面,就中国现状而言,无疑这是我们最大的国情。脱离了这一点,就无法正确理解中国所发生的巨变。 第三,“中国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发展模式。当代国家经济关系越来越越密切,任何国家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本国经济尤其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外界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努力吸收世界文明的成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既要加入世界体系,又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第四,“中国模式”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是对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国情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成型做法的反映。以“中国模式”概括中国的发展经验,各国学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中国改革建设的经验是多方面的,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条基本经验,十七大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全面概括和总结。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这是中国模式题中应有之义,但中国模式的意义又绝不仅限于此。 第五,“中国模式”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模式。在突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同时还兼顾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各方面发展;突出可持续性,它立足于当下现实发展,同时兼顾未来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也有改革开放发展的理念。

3、 中国模式的特征

3.1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新

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新,创新在中国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模式正是在创新中孕育而生的。正如雷默所说:“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当然,我们的创新并未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而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一是理论创新。“理论上不停顿是党和国家事业不停顿的根本保证。”真是由于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成功解决了思想、理论上的层层禁锢,才使得我们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制度创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实现了变革,如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等等。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三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直接产物,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2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改革

改革也是一种创新,在此单独列出是因为其在中国模式中的突出作用。回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借鉴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践证明,这一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束缚了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并不适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正是在汲取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实行拨乱反正,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中国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可以说,正是改革为我们的社会全面向前发展注入了无穷活力。

3.3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开放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的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名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

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展,必须对外升放。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国,充分利用国内不仁!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3.4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稳定

无论是从国际、国内层面,抑或客观、主观方面看,稳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党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加强领导、科学执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提高改革决策的利·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注重社会发展的公平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和根本保证。

3.5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思想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新时期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愈益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而是又包含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愈益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愈益注重发展的科学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以上关于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模式来自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模式的本质是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结合的产物。中国模式在实践中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向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中国模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人民日报, 20xx- 01- 19.

[2]兰久富.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J].东岳论丛,20xx( 1) .

[3]陶德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 20xx- 03- 20.

[4] 程伟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超越性[N]. 文汇报,20xx- 01- 19.

[5]张维迎.和谐社会需要新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中国企业家,创刊20 周年特刊.

[6]毛志锋.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xx.

[7]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8]吴晓青.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xx(12).

[9]徐民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与科学发展观[J].科学社会主义 20xx(6).


第三篇:改革开放教学反思


《改革开放》教学反思

张长燕

本课是第三单元《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关键的一课,本课的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本课的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本课是对前一课我党经济政策转变的具体阐述,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xx年中国共 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本课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三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着重叙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目,着重叙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节课优点之处是:

一、符合新课改的路子,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温故知新环节学生在互批纠错时很认真,能准确地找出别人的错误。特别是奖励机制的运用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部分学生能提前预习导学案而且在自主预习环节中能认真预习,不懂的地方随时询问老师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汇报展示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四、对外开放这一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对这一内容的处理以学生为主,同时配以大量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开放前后城市的巨大变化。最后设计一

道综合性比较强的讨论题“近代前期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和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是否相同?”此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

(一)、学生方面

1.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语言不流畅,部分学生有些紧张。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由于本课概念性问题较多,学生展示时不能做到完全脱稿。

4.学生在黑板上默写的内容有错别字,字迹不工整,书写不规范。

(二)、教师方面

1、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地方我点拨、提升、指导的不到位。因为本课的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觉得这一问题我处理的不好,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应联系今天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学生明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农民生产的东西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而现在国家不但减免了农业税,而且还要给农民补贴。学生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理解不是很好。

2、本课如使用大屏幕设计一些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效果会更好一些。或者设计一道家庭作业题:改革开放给你或你的家庭带来的最大的感受和变化是什么?(可以回家问父母)。

3、自己放手的力度还不够,还应该再加大力度,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研课进行的反思,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倍努力,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在平时教学中要多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标签:

相关文章